媒体报道

五年帮扶路 不改大山情——通用医疗成飞医院何天秋同志荣获阿坝州优秀共产党员

2023-07-14 19:43:00党委工作部

近日,通用医疗成飞医院何天秋同志荣获阿坝州优秀共产党员。

走村入户访民情 真情实意解民忧

“只要组织需要,我会坚决服从,努力把帮扶工作做好!”作为刚刚在雷波帮扶三年的驻村干部,2021年,何天秋面对组织的再次召唤,坚定地回答。2018年至2023年,五年帮扶路,他在大山深处,躬身无言,实干有声,用实际行动兑现着承诺,践行着初心。

2021年7月,入驻北定关村后,何天秋立刻深入农家,了解村情。纷繁的矛盾纠纷、不同的困难原因,他深切感受到了村组干部群众工作生活的不易。好在有雷波三年精准扶贫的驻村帮扶经验,让他能够处变不惊、不偏不倚。而群众期待的眼神,更是他孤身来到这片土地上热情工作的无穷动力。通过不断查阅资料,阅读不同地方新农村建设的文献,何天秋孜孜不倦地寻找着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而每次村两委的办公会,他总不忘给十来名村干部传递新理念新思维、鼓舞士气和干劲。怀着对泥土与大山的眷恋,何天秋思考着深山居民的贫根和困因。他笃定,最不符合逻辑的地方,一定埋藏着最深刻的逻辑。最重要的致贫原因除了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的薄弱,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落后,是群众缺乏就业机会和致富增收的产业。


以情化心促转变  以点带面促发展

在最初接手帮扶工作时,许多困难家庭都不相信政府是真真切切的想帮助他们致富,认为是在走过场,刮一阵风、溜达一圈领导干部就会拍拍屁股走人。为此,何天秋和村委班子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向许多人员解释。面对个别人员的言语过激,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沉下心来干事,用行动来证明一切。他知道,部分困难家庭“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懒人扶不起”。只有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带领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去,才能真正实现致富奔康。而北定定关村孙木匠就是典型的一户。

一洼修竹美化不了家的风景,竹林里折射出的绚光,也无法照亮孙木匠那双迷茫的眼睛。由于知识的缺乏,家中残疾人的拖累,孙木匠深感生活万般无奈,前途渺茫。为了解决他家的近况,也为了改变全村传统的“等要靠”思想,何天秋决定用实干和真情让孙木匠、让全村百姓看到希望的曙光。

在那个竹叶凋零的秋天,伴随着刺耳的锯木声,何天秋推开孙木匠家那扇宽大黯黑的大门,这是何天秋对孙木匠的初次帮扶。憨厚得有些木讷的孙木匠腼腆地迎了出来。何天秋告诉孙木匠,“我知道你家困难,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我已经帮你买了,为你争取到的医疗救助款已经打到存折里了”。孙木匠感动地拉着何天秋的手,不停地说“谢谢,谢谢”。随后,何天秋向孙木匠宣讲了最新的乡村振兴惠农政策,详细介绍经营花椒合作社的计划与思路,希望孙木匠胆子大起来,步子迈出,积极参加花椒合作社,早日通过产业致富。后来,何天秋还帮助孙木匠办理了花椒合作社营业执照,邀请松潘县科农局专家培训花椒栽种和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技术,并利用成飞医院的帮扶资源,保证了合作社花椒的销售渠道。如今,在何天秋的帮扶下,孙木匠变得更勤快了,还在王登山栽种了20多亩莴笋,年收入超过10万元。

潜心推广优势项目  践行实干暖人心

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孙木匠的故事只是何天秋在北定关村帮扶工作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强村要放眼长远,富民要寻求后劲。”何天秋积极为北定关村的长远发展“奔走”,为乡村发展找项目、做推广。如今北定关的莴笋种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莴笋种植已经成为北定关村的传统支柱产业。何天秋还自己掏钱买来优质莴笋种苗,捐赠给村里困难家庭使用。他总是马不停蹄的忙碌着,有时跟着拉莴笋的大货车去蒙阳查看莴笋的销售情况,晚上就窝在货车上睡觉。村民卖莴笋的收入不断增多,而他却累得直不起腰来。

从成立花椒合作社,助力村中货车、客车的使用,到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改善生活用水设施,改进村庄基础设施……一点一滴的工作,汇聚了何天秋的心血,也感动了朴实的村民。农民收入增加了,村里的集体经济壮大了,北定关村的环境卫生、村级组织建设也由原来的“落后村”变身成整洁秀美、人心向上的“样板村”,村民尝到了“甜头”,乡亲们说,何书记是真的把村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在做啊!

从走“近”群众“面对面”倾听诉求,到走“进”群众“手拉手”感知百姓冷暖,再到“心贴心”零距离融入群众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何天秋用担当与实干诠释了一名“第一书记”应有的风采,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与民本情怀。

驻村第一书记是一个平凡的岗位,这种平凡,见胜于空间,是气势;见胜于时间,是韵味。何天秋同志说,感谢这段历练的时光,让我可以肩负苍生的饱暖;感谢这段津津有味儿的经历,让我在祖国的最基层和老乡们一同探索致富奔康的道路。


【来源:党委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