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成飞医院科普】世界肥胖日|正确认识肥胖

2025-05-11 14:18:00内分泌代谢科

肥胖症是指机体脂肪总含量过多和/或局部含量增多及分布异常,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肥胖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不仅是体脂异常增加或积聚,还会诱发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肿瘤等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大大增加死亡风险。


肥胖病因

1.遗传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肥胖症具有家族聚集性,提示肥胖症可能与家族中的传背景相关。人类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与肥胖易感性相关的遗传基因可能涉及能量代谢食欲调控、脂肪细胞分化等多个方面。

2.生活方式

因素高热量饮食、缺乏身体活动、精神心理、不良的睡眠习惯也是肥胖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睡眠时间不足可导致人体多种内分泌激素分泌失衡从而引起进食增多和能量消耗减少。而睡眠时间过长则使机体处于低能耗状态,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于体内,引发生理失调性肥胖。

3.疾病和药物因素

一些疾病如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以及长期使用一些药物,如类固醇药物和抗抑郁药物中的米氮平、曲唑酮、度洛西汀和阿米替林等,均可导致体重增加,引发肥胖症。

诊断标准

1.以体重指数(BMI)诊断肥胖

临床上采用 BMI 作为判断肥胖的常用简易指标。BMIkg/m2= 体重(kg/身高2m2)。

2.以腰围诊断中心型肥胖

测量腰围可以诊断中心型肥胖和周围型肥胖。腰围量方法为被测量者取立位,测量腋中线肋弓下缘和髂嵴连线中点的水平位置处体围的周径。臀围指经臀峰点水平位置处体围周长。


腰臀比(WHR> 1.0 亦称为腹型肥胖。

中心型肥胖较为精确的诊断方法为采用 CT MRI,选取第 4 腰椎与第 5 腰椎面图像,测量内脏脂肪面积含量,中国人群内脏脂肪面积 ≥ 80 cm2 定义为中心型肥胖。

3.以体脂率诊断肥胖

体脂率(BFR)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质量中所的比例,又称体脂百分数。生物电阻抗法测量的体脂率可用于肥胖的判断。男性体脂率 > 25%,女性 > 30%,可考虑为肥胖。但生物电阻抗法测量的精度不高,测定值仅作为参考。

肥胖治疗

肥胖症治疗有多种手段,主要包括:行为心理干预、运动干预、临床营养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

对于大多数超重和轻度肥胖症患者,可设定为在 3~6 个月之内至少将体重降低5%~15%并维持;对于中、重度肥胖症患者则可设定更高的减重目标,并且建议每3~6个月对减重效果和代谢指标进行评估。

1.减重膳食种类推荐


限能量饮食:日常饮食能量减去30%,通过减少每日热量摄入来促进体质量减少,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肥胖症管理的饮食模式。该饮食模式适用于长期体质量管理,改善血脂及胰岛素抵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高蛋白饮食: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超过20%,但不超过35%,适用于肾功能正常且需要短期快速减重伴糖脂代谢异常的人群。但不建议长期应用,应用过程中需监测肾功能。

轻断食模式:也称间歇性断食,一般采用“5 + 2”模式,是指每周有2天摄取平时的1/4能量(男性600千卡/天,女性500 千卡/天),而其他5天保持相对正常饮食。适用于各类有减重需求的人群,可根据耐受情况长期应用。

代餐饮食:是指通过将一餐或两餐替代为专门配制的低热量、高纤维、易饱腹的代餐食品,通常用于减肥过程中的能量摄入控制。但代餐饮食并非适用于所有肥胖症患者,尤其是对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使用代餐饮食时需要更加谨慎,并且必须根据特殊生理需求做出个性化调整。

2.运动干预


力量抗组训练:推荐力量训练,尤其是注重下肢和脊柱的稳定性训练;推荐自重抗阻训练,主要针对大肌肉群进行静态或等长阻力训练,比如站立踮脚、贴墙站马步,以增加大体重者足弓足踝的坚固坚实度,保证各项动态训练的安全,减少受伤风险。静态或等长抗阻运动每次持续2分钟,运动12-15分钟;动态抗阻的力量训练建议每周 2-3 次,针对主要肌群,采用个人最大负荷强度的 50%-70%,每组肌群抗阻训练重复次数需循序渐进,以达到主观疲劳水平为适量。

有氧耐力运动:进行有氧耐力运动需先测量静态心率,然后计算出靶心率,并在运动时监测心率,使心率处于有氧耐力运动靶心率区间。靶心率的计算公式:靶心率=[(220-年龄)-静态心率]×60%-80%+静态心率。减重期间,成年人应该每周进行150-420分钟的有氧耐力运动;在体质量维持阶段,应该每周进行200-300分钟的有氧耐力运动,如步行、骑车、游泳等持续性、节奏性运动大肌肉群的运动。同时,建议进行静态/动态等拉伸以增强身体柔韧性,每周2-3次,静态拉伸每次持续10-30秒,每个动作重复2-4次。

3.药物

当超重且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达到减重目标时,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减重药物治疗。近年来,减重药物的研发进展迅速,尤其是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为基础的新型减重药物不断问世,减重效果也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共有5种药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包括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

4.代谢手术

减重与代谢手术的机制是通过缩小胃容积和/或缩短小肠有效长度,以达到限制摄食量和/或减少营养吸收,从而减轻体重。因此类手术同时可有效改善甚至缓解肥胖症相关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血压等,降低心血管风险。

5.中医药

根据现有中医理论,肥胖症的中医辨证分型可包括4种证型:脾虚湿阻证、胃肠湿热证、肝郁气滞证和脾肾阳虚证,肥胖症的中医药治疗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此外,对于针灸相关疗法,如毫针/电针疗法、温针疗法、 耳穴贴压疗法、穴位埋针法、穴位埋线法,建议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采用,充分发挥中医病证结合的治疗理念与治疗效果。

2025年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今年肥胖日的活动主题为:肥胖防控,是我们的责任!关注肥胖人群聚焦减重问题传播科学理念!

【来源:罗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