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成飞医院科普】人血白蛋白—备受追捧的“万能药”?

2024-12-10 08:38:47药学部

在临床中,患者常常对人血白蛋白存在误解,认为它是“万能补品”或“高档营养品”,因此主动或过度要求医生开具处方。这种现象不仅导致药品资源的浪费,还严重干扰了临床治疗。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一备受“追捧”的药品。


一、什么是白蛋白

白蛋白是人体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占血浆蛋白总量的50%-60%。其中,约40%存在于血管内,剩余60%则分布于血管外的细胞外间质,是维持血浆与组织液液体稳态的重要物质基础。每5g白蛋白保留循环内水分的能力约相当于100ml血浆或200ml全血的功能,可起到增加循环血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此外,白蛋白还具有物质结合与转运、抗氧化作用、减少炎症损伤、免疫调节、维持血管内皮功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神经保护等多种生理作用


二、人血白蛋白的来源

人血白蛋白是白蛋白的药物制剂,是从健康人血浆中分离、纯化制备的蛋白胶体溶液,用于补充血管内外白蛋白的缺乏,大约每550ml的血液只能提取10克人血白蛋白,所以人血白蛋白是非常稀缺的药品。


三、人血白蛋白的适应症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在2018年制订了“人血白蛋白说明书(修改稿)”,适应证包括血容量不足的紧急治疗,显著的低白蛋白血症(≤30 g·L-1)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以及心肺分流术、特殊类型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的辅助治疗。

美国FDA批准的适应证增加了急性肾病(辅助治疗)、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和预防肝硬化腹水穿刺术后循环功能障碍,但不包括血浆置换的辅助治疗。而欧盟的说明书中的适应证仅有血容量不足

四、人血白蛋白的医保政策

目前,医保将白蛋白纳入医保支付,并限制其支付条件:限抢救、重症或因肝硬化、癌症引起胸腹水的患者,且白蛋白低于30g/L;其次,为加强用药安全管理,提升合理用药水平,人血白蛋白被纳入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药品

人血白蛋白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提高机体免疫力

有人认为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实际上, 参与人体免疫机制形成的是免疫球蛋白, 而不是白蛋白,只有免疫球蛋白才有抵抗病毒和细菌感染的功效。而大剂量输注白蛋白,不仅不能提高免疫力,反而可能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这是因为人血白蛋白制剂里含有的微量内毒素、血管舒缓素可引起免疫功能的下降,因此人血白蛋白不能用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误区二:健康人群的营养补充剂

有人认为人血白蛋白营养丰富,可以买来改善营养不良。有研究表明,人血白蛋白缺乏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如色氨酸、异亮氨酸等,对人体合成蛋白的贡献较小,并且它需要20天左右的分解代谢,才能变成氨基酸,被机体重新利用,相比高昂的价格是非常不划算的。因此把人血白蛋白当做补品,是对药品资源的浪费!


误区三:危重患者必备神药

有人认为危重患者立即输注人血白蛋白就可以康复,因为强烈要求输注。人血白蛋白它并不是万能的救命神药,它虽然能纠正危重患者的低蛋白血症,但对于并发症和死亡率,它并不能降低,相反有的研究报道,输注人血白蛋白,不仅没有改善疾病治疗,反而增加了病死率。因此危重患者是否需要使用人血白蛋白,以及什么时间使用,应由医生评估患者原发疾病后决定是否使用,不能盲目要求使用!

误区四:人血白蛋白没有副作用,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有人认为人血白蛋白没有副作用很安全,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人血白蛋白作为一种血液制品,大约千分之一的用药,患者会出现过敏的不良反应,表现出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过敏体质的患者应当慎用。另外缺乏对老年人、婴幼儿、哺乳期和妊娠期妇女,使用人血白蛋白研究的安全数据。另外对于患者高血压、急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严重贫血、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意使用人血白蛋白,可能会加重高血压和水肿,因此人血白蛋白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和监测下用药!


六、使用人血白蛋白的注意事项

1.仅在医生明确的适应症下使用,切勿自行决定使用或更改用量。

2.避免自我诊断,不要证据自身症状随意使用人血白蛋白。

3.输注人血白蛋白出现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4.人血白蛋白是一种高成本的药物,不宜浪费医疗资源,只有在必要时使用,避免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来源:吴攀